前面提到在经典中,我们可以向古圣先贤学习其智慧和精神。那么怎么做到活学活用呢?建议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。
一、切忌纸上谈兵
我们都知道“纸上谈兵”这个故事。赵括熟读兵书,缺乏实战经验;却自以为是。结果导致了四十万赵军被杀的惨痛悲剧。长平一战之后,赵国再无力对抗秦国,直接促成了赵国亡国。以至后代的史学家感慨道“死读兵书,不如不读兵书。”同样的,我们学习经典,切忌生搬硬套。
有个误区,就是认为只要读了四书五经,就能成大材。其实读经只是一个起步,只是培养人材的一块重要基石。大家可以看看,在晚清时期,朝廷中就不乏通读四书五经的文人,但是能领悟其中精髓,并结合实际情况去实践的人并不多,相反,不少人是死读经典而不开化的腐儒。当时有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。据说李鸿章从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处得了两个千里镜,也就是单筒望远镜,他赶紧送了一个给恩师兼上司曾国藩。当时曾国藩一看,惊讶不已,他不但心里不停琢磨其中的原理,而且感悟地说:“天下之物,凡加倍磨冶,皆可变换本质,别生精彩”同时他马上命令手下人向何伯买来几十个千里镜,为炮兵打仗时提供方便。然而,当时在旁边的一些大臣,却是抱着不屑的态度,认为这是洋人的奇巧之器,我清朝泱泱大国,根本不需要这玩意。试想一下,如果当时清政府上下都是这样自大自封的书虫占据着,如果当时没有曾国藩,李鸿章这样既熟读经典,又领悟其中道理,更能实事求是地实践的忠臣来指引朝政方向的话,就不会有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。
经典的智慧,如果仅仅是以文字的形式存在脑子里,可以说是没有任何价值的。但是如果自恃肚子里有几句经典的墨水,而骄傲自大,拒绝接触新的事物和新思想,甚至以此嘲笑别人的虚心学习,那就太可怕了!所以我们学习经典,不能只留于纸上,不能仅满足于出口成诵。
二、直指本质
学习经典,不能只学字面意思,还要看文字背后的本质思想。
在《论语·雍也》里有这一段。宰我问曰:“仁者,虽告之曰:‘井有仁焉。’其从之也?” 子曰:“何为其然也?君子可逝也,不可陷也;可欺也,不可罔也。”意思是宰我问孔子:“追求仁德的人,假如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,他应该跟着下去吗?”言下之意是跳下去救,即使死了也是“仁”和“见义勇为”的表现,但不救就是“见死不救”和“不仁”。然而孔子说: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,却不可以陷入井中;君子可能被欺骗,但不可能被迷惑。”由此可见,孔子更注重于救人的本质,也就是看最后结果,而不是行为的表面性。如果是徒然危害自己,同时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,是不可取的。
这还让我们联想起尾生的故事。春秋时,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,与圣人孔子是同乡。尾生为人正直,乐于助人,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,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。有一次,他的一位亲戚家里醋用完了,来向尾生借,恰好尾生家也没有醋,但他并不回绝,便说:“你稍等一下,我里屋还有,这就进去拿来。”尾生悄悄从后门出去,立即向邻居借了一坛醋,并说这是自己的,就送给了那位亲戚。孔子知道这件事后,批评尾生为人不诚实,有点弄虚作假。尾生却不以为然,他认为帮助别人是应该的,虽然说了谎,但出发点是对的。对于这件事,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,他提倡助人为乐,但反对做表面文章的善行。所谓“有心为善即为恶”,指的是为了强求做善事,即使时机不成熟也强求着去做,其实是为了粉饰出一个善的表面,而忽略了善的本质。真正的善是时时保持善念,遇到需要帮忙的,随手就做,不论大小,也不矫揉造作。
三、知行合一
知行合一,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之一。他的一生把“知行合一”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也堪称典范。其修身,治家,为官之道得到人们的广泛称赞。他在写给诸弟的一封家书中谈到:“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”。他认为:“读圣贤之书在于领悟其中的道理,领悟道理在于指导生活实践,只领悟其中道理,而不身体力行地去实践,不仅无益,反而有害。”
说到这,不得不提一下尾生的另一段故事。《庄子·盗跖》:“尾生与女子期于梁(桥)下,女子不来,水至不去,抱梁柱而死。”这是讲他在梁地认识一位漂亮姑娘。两人一见钟情,私订终身。但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,坚决反亲事。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,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。那一天,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,双双远走高飞。黄昏时分,尾生提前来到桥上。不料,六月的天说变就变,突然狂风怒吼,雷鸣电闪,滂沱大雨倾盆而下。紧接山洪暴发,滚滚江水席卷而来,淹没了桥面,没过了尾生的膝盖。“城外桥面,不见不散!”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誓言,四顾茫茫水世界,不见姑娘踪影,仍寸步不离,死抱着桥柱,终被活活淹死。再说姑娘因为私奔念头泄露,被父母禁锢家中,不得脱身。她午夜后伺机逃出家门,冒雨来到城外桥边。此时洪水已退,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,悲恸欲绝。姑娘哭罢,便相拥纵身投入江中,谱写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。尾生信守诺言是美好的,但却被僵化地执行,不懂得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通,其结果也是可悲的。其实尾生完全可以爬上一棵树或跑到高地等候。只要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,若是青山不再,生命不复,什么诺言都无法实践。
我们学习经典,关键是领悟其精髓,然后处于什么情况,就适当地调整,灵活应用。
四、与时俱进
社会是向前发展的。不仅科技在进步,而且各种礼仪和观念也在演变和发展中。如果不与时俱进,只是墨守成规,最后也只能是与时代格格不入。
在《论语·八佾》里提到: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。子曰:“赐也!尔爱其羊,我爱其礼。”意思是说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举行告朔之礼所供奉的腥羊。孔子说:“赐,你爱惜那只羊,我却爱惜那种礼。”孔子时代对礼是非常尊崇的,并且严格执行,所以在《论语》里多次讨论到礼。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,礼也在变化。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古人的方式去执行礼。例如古人用猪羊祭祖,今人可以改为敬鲜花果品。方式变了,但是“礼”背后的实质是一样的,就是创造一种氛围,让人们心里生起恭敬心。时时保持对万物的恭敬心本身既是一种方法,也是一种境界。
总结一下,学习经典,并不是死记硬背,而是从中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好的精神。经典中的道理都是活泼生动,不僵化死板的;我们需要的是洞察这些做人道理背后的本质,融汇贯通,不停地思考,不断地进步,并加以灵活运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