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vite friends to apply for classes and get a cashback. Come and participate! Get the invitation code
在教学读经的过程,重要的是不要忘记了读经的根本目的。显然,背诵不应是根本目的,它只是其中一种方法和手段。根本目的是让自己的身心,言行趋于更优化、圆满的状态;使人生更顺利、更完满。有的人读几句话就能达到这种状态,有的人博览群书,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达到这种境界。
在这里,我想分享几个小故事,希望对大家有启发。
释迦牟尼挑选了十六位尊者,其中一位特别笨,叫盘陀伽。他在孤独园,阿难帮他剃度出家的时候,教盘陀伽四句偈颂,主要内容是:“诸恶莫作;众善奉行;莫执自我,正念、正知、正命。”三个月后,可怜的盘陀伽仍然记不得这么一个偈子。既然连博学多闻的阿难都无法教会他,佛陀就亲自教他。佛陀要他勤快地打扫寺院,也要帮其他比丘们擦鞋子。同时要一边扫,一边擦,一边念诵两个词:“拂尘、扫垢。”正是这么简单的两个词,盘陀伽每天不停地念啊念啊,突然有一天,他悟出其中道理,并落实到自己的身上,最终也修成正果。
说起读《论语》,有的家长说,那么多句子,孩子记不住,咋办?我一般会答:“只计耕耘,收获自然成。”当然,能够熟读成诵是好事,这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。我们身边很多例子也证明,孩子在熟读经典到一定的程度,背诵是水到渠成的。背诵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,而且我发现当孩子能够把经典背诵下来后,经典中的句子就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孩子的血液里和生命中。读经的根本就是要把其中的道理融入到思想中,落实在行动上,一生奉行。正如《论语》里面提到了这么一个有趣的对话。子贡问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恕乎?”意思是说:“有什么话,可以终身奉行的吗?”孔夫子就说了:“那就应该是‘宽恕’了吧!自己不想要的,也不要强加给别人。”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大家想想,如果你的孩子记住了这个“恕”,一辈子都这样来要求自己,这就是大收获了!
《论语∙学而第一》里还提到:子夏曰:“贤贤易色,事父母能竭其力,事君能致其身,与朋友交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”大家可以看到,关键不是学了多少,而是做到了多少。《论语》是倡导实践的。
又例如,《圣经》有很多有智慧的话语。记得我当年读到一句“温柔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”(来自《马太福音》)的时候,有一种当头棒喝的感觉,因为我惭愧地发现,自己不是一个温柔的人,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我努力地向温柔的方向靠拢。如果您的孩子读到这一句话,深有感触,并且在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去做一个温柔的人,那么你还用为他(她)的人际关系担心吗?
在《圣经》马太福音里,有一个关于撒种的比喻。耶稣用比喻教导他们许多事,在教导中对他们说:“你们要听!有一个撒种的人出去撒种,撒的时候,有种子落在路旁,飞鸟来吃掉了。又有种子落在岩石地上,岩石地当然没有多少土壤,因为土壤不深,种子立刻发芽,可是太阳一出来,就把它晒干,既没有根,就枯萎了。又有种子落在荆棘里,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,它就结不出果实来。又有种子落在好土上,生长茂盛,结出果实来,有三十倍的、有六十倍的、有一百倍的。”大家想想,既然那么多的种子不能发芽,为什么还要撒种?相信大家心里都明白,如果不撒种,就不会有发芽,更不会有生长茂盛。如果撒种了,撒了好多种子,只要其中一颗能发芽,那么收获将是十倍,百倍的。我们让孩子读经,就好比撒种,经典中有一个道理在他们的生命中起了作用,那么所获可能将是十倍,百倍的。
最后再讲一个简单的比喻。大家都知道跑步好,小朋友都一起来跑步。在跑的过程中,有的人耐力比较好,最后成为世界马拉松冠军。有的人爆发力好,最后成为世界短跑冠军。但是很多人,既不会去跑马拉松,又不会去跑短跑,但是让跑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,每天开开心心地跑步,过着健康的人生,那就是收获。
读经也一样,每个孩子读经的道路是不尽相同的。我们要做的是,不停撒种,让经典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,让经典陪伴孩子的一生,让经典成为他们思想和言行的指南。
读经的孩子,是有福气的!经典可以给孩子的灵魂抹上智慧的底色,辅助孩子成为各个领域的人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