邀请好友报课获得订单返现奖励,快来参与吧!   获取邀请码

返回

诵读经典,勿忘根本

同乐中文
Jul 11, 2025
同乐整体教育理论

        在教学读经的过程,重要的是不要忘记了读经的根本目的。显然,背诵不应是根本目的,它只是其中一种方法和手段。根本目的是让自己的身心,言行趋于更优化、圆满的状态;使人生更顺利、更完满。有的人读几句话就能达到这种状态,有的人博览群书,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达到这种境界。

        在这里,我想分享几个小故事,希望对大家有启发。

        释迦牟尼挑选了十六位尊者,其中一位特别笨,叫盘陀伽。他在孤独园,阿难帮他剃度出家的时候,教盘陀伽四句偈颂,主要内容是:“诸恶莫作;众善奉行;莫执自我,正念、正知、正命。”三个月后,可怜的盘陀伽仍然记不得这么一个偈子。既然连博学多闻的阿难都无法教会他,佛陀就亲自教他。佛陀要他勤快地打扫寺院,也要帮其他比丘们擦鞋子。同时要一边扫,一边擦,一边念诵两个词:“拂尘、扫垢。”正是这么简单的两个词,盘陀伽每天不停地念啊念啊,突然有一天,他悟出其中道理,并落实到自己的身上,最终也修成正果。

        说起读《论语》,有的家长说,那么多句子,孩子记不住,咋办?我一般会答:“只计耕耘,收获自然成。”当然,能够熟读成诵是好事,这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。我们身边很多例子也证明,孩子在熟读经典到一定的程度,背诵是水到渠成的。背诵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,而且我发现当孩子能够把经典背诵下来后,经典中的句子就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孩子的血液里和生命中。读经的根本就是要把其中的道理融入到思想中,落实在行动上,一生奉行。正如《论语》里面提到了这么一个有趣的对话。子贡问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恕乎?”意思是说:“有什么话,可以终身奉行的吗?”孔夫子就说了:“那就应该是‘宽恕’了吧!自己不想要的,也不要强加给别人。”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大家想想,如果你的孩子记住了这个“恕”,一辈子都这样来要求自己,这就是大收获了!

        《论语∙学而第一》里还提到:子夏曰:“贤贤易色,事父母能竭其力,事君能致其身,与朋友交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”大家可以看到,关键不是学了多少,而是做到了多少。《论语》是倡导实践的。

        又例如,《圣经》有很多有智慧的话语。记得我当年读到一句“温柔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”(来自《马太福音》)的时候,有一种当头棒喝的感觉,因为我惭愧地发现,自己不是一个温柔的人,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我努力地向温柔的方向靠拢。如果您的孩子读到这一句话,深有感触,并且在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去做一个温柔的人,那么你还用为他(她)的人际关系担心吗?

        在《圣经》马太福音里,有一个关于撒种的比喻。耶稣用比喻教导他们许多事,在教导中对他们说:“你们要听!有一个撒种的人出去撒种,撒的时候,有种子落在路旁,飞鸟来吃掉了。又有种子落在岩石地上,岩石地当然没有多少土壤,因为土壤不深,种子立刻发芽,可是太阳一出来,就把它晒干,既没有根,就枯萎了。又有种子落在荆棘里,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,它就结不出果实来。又有种子落在好土上,生长茂盛,结出果实来,有三十倍的、有六十倍的、有一百倍的。”大家想想,既然那么多的种子不能发芽,为什么还要撒种?相信大家心里都明白,如果不撒种,就不会有发芽,更不会有生长茂盛。如果撒种了,撒了好多种子,只要其中一颗能发芽,那么收获将是十倍,百倍的。我们让孩子读经,就好比撒种,经典中有一个道理在他们的生命中起了作用,那么所获可能将是十倍,百倍的。

        最后再讲一个简单的比喻。大家都知道跑步好,小朋友都一起来跑步。在跑的过程中,有的人耐力比较好,最后成为世界马拉松冠军。有的人爆发力好,最后成为世界短跑冠军。但是很多人,既不会去跑马拉松,又不会去跑短跑,但是让跑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,每天开开心心地跑步,过着健康的人生,那就是收获。

        读经也一样,每个孩子读经的道路是不尽相同的。我们要做的是,不停撒种,让经典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,让经典陪伴孩子的一生,让经典成为他们思想和言行的指南。

        读经的孩子,是有福气的!经典可以给孩子的灵魂抹上智慧的底色,辅助孩子成为各个领域的人才!

推荐阅读
文以载道:“悟”

        自明吾心即是“悟”

        历代已经有很多大德的精辟论述,我们简要摘录以图共学:

        沩山灵佑禅师曰:“今人一念顿了自心,名之为悟。”

        马祖道一禅师云:“不了时是迷,了时是悟。”

        圭峰宗密把悟和禅结合起来:“一切众生本觉真性,亦名佛性,亦名心地,悟之名慧,修之名定,定慧通称禅那。”

        明朝禅宗大德憨山大师:“若一念妄想顿歇,彻见自心,本来圆满,光明广大,清净本然,了无一物,名之曰悟。”

        万鹿园结合儒家格物修持谈悟:“圣贤功夫,莫先格物,格物者,格吾心之物也,扫荡一切,独观吾心,格之又格,愈研愈精。到得顿悟本来则彻底明净,不为一切情景所转,如镜照形,镜无留形。”

        岭南明儒卢冠岩先生对悟作了精辟的论述:“悟非意见想象,此心生机也。生机发动,则有自然之觉,唯澄心凝虑,生机潜通,是自然有的。……然后无思无不通。”

        神秀和慧能的两首诗分别描述了悟前渐修和悟后的状态:

        渐修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

        悟后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佛性本清静,何处惹尘埃。”

        最后,想说一下悟是一种真实状态的体证,而非语言的论述。禅宗之前的大德僧肇在《肇论疏》中云:“见解名悟,闻解名信。信解非真,悟发信谢,理数自然,如果熟自零。”

同乐中文 Jul 11, 2025
同乐中文学校
同于自性,颐养天真。 有教无类,乐学致远。
联系我们
关注我们
YouTube小红书

课程顾问微信号

TongLeChine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