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vite friends to apply for classes and get a cashback. Come and participate!   Get the invitation code

Back

文以载道:“悟”

同乐中文
Jul 11, 2025
原创文章

        自明吾心即是“悟”

        历代已经有很多大德的精辟论述,我们简要摘录以图共学:

        沩山灵佑禅师曰:“今人一念顿了自心,名之为悟。”

        马祖道一禅师云:“不了时是迷,了时是悟。”

        圭峰宗密把悟和禅结合起来:“一切众生本觉真性,亦名佛性,亦名心地,悟之名慧,修之名定,定慧通称禅那。”

        明朝禅宗大德憨山大师:“若一念妄想顿歇,彻见自心,本来圆满,光明广大,清净本然,了无一物,名之曰悟。”

        万鹿园结合儒家格物修持谈悟:“圣贤功夫,莫先格物,格物者,格吾心之物也,扫荡一切,独观吾心,格之又格,愈研愈精。到得顿悟本来则彻底明净,不为一切情景所转,如镜照形,镜无留形。”

        岭南明儒卢冠岩先生对悟作了精辟的论述:“悟非意见想象,此心生机也。生机发动,则有自然之觉,唯澄心凝虑,生机潜通,是自然有的。……然后无思无不通。”

        神秀和慧能的两首诗分别描述了悟前渐修和悟后的状态:

        渐修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

        悟后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佛性本清静,何处惹尘埃。”

        最后,想说一下悟是一种真实状态的体证,而非语言的论述。禅宗之前的大德僧肇在《肇论疏》中云:“见解名悟,闻解名信。信解非真,悟发信谢,理数自然,如果熟自零。”

Recommended Reading
文以载道:“活”
“活”字从三点水,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水对生命是至关重要的。老子就是水的粉丝,《道德经》言“上善若水”。现在人们寻找外星生命,首要就是看有没有液态的水存在。

        其实“活”字还隐藏着一个秘密的养生诀窍。活字拆开来就是“舌水”,舌上的水就是唾液,或称津液。它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。

首先口中是否能经常产生唾液是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。中医认为唾液是肾水气化而成。就如水气化到天上,然后又凝结成雨降下来滋润万物。津液常生,起码告诉我们两个信息。第一,肾阳充足,能够蒸腾水液;第二,河车大道通畅,水液可以顺利完成上下循环。 其次,咽津液对保健大有裨益。很多人吃燕窝,其实燕窝是金丝燕或多种同属燕类唾液凝结而成,其功用有“养阴润燥、益气补中、治虚损”等。殊不知,人自身的唾液远胜燕窝。唐代名医孙思邈,在《千金要方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曹操为了长生,把当时的百岁老人皇甫隆请到王府,只见这位百岁老人红光满面,神采奕奕,步履矫健,动作敏捷,耳聪目明,声若洪钟。曹操顿生敬慕之心,立即起身迎接,恭恭敬敬地向老人请教养生长寿之术。皇甫隆见曹操如此诚心诚意,将他的养生秘诀告诉了他:“要想寿命管,朝朝服玉泉。”这“玉泉”就是口中的唾液。皇甫隆进一步解释说:这是我的师傅蒯京秘传给我的,蒯师傅那年一百七十八岁。另外,吕洞宾百字碑养生口诀言“白云朝顶上,甘露洒须弥。自饮长生酒,逍遥谁得知。”这里的长生酒就是指津液。

        既然津液是长生酒,是玉泉琼浆,所以“活”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“千口水”,就是告诉我们要多咽津液。唾液作为可被身体自动分泌,又能被人主动调节的体液,我们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养生。

第一,珍惜宝贵唾液。不可轻易吐掉。 第二,吃饭要细嚼慢咽。这是最道法自然的方法。据记载,一位150岁的印度人谈到“我就是每一口饭,或菜,细嚼慢咽,嚼上三十二次;还有我喝水,让它们在口里呆一阵,等一会儿再吞下去,就这些方法,帮助我活到了150岁。” 第三,唾液养生法。孙思邈活了一百多岁,他在《养生铭》中写道:“晨兴漱玉津”,即每天早上醒来,以舌头搅上下腭,待唾液满口就吞下。这也是值得我们作为一个简易的方法来锻炼。 第四,含枣核生津。早在400多年前,李时珍就倡导“常含枣核令口行津液,咽之佳”的养生方法。实践证明吃完枣后将枣核含在嘴里,有促进唾液分泌的作用。 第五,静坐生津。最佳的津液就是在静坐中,非常安静的状态下口中自然产生的甘露。这种津液比较清,没有泡沫,还略带甘味。
同乐中文 Jul 11, 2025
TongLe Chinese School
Fostering character, inspiring joy, and empowering every learner to soar.
Contact Us
Follow Us
YouTube小红书

课程顾问微信号

TongLeChine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