邀請好友報課獲得訂單返現獎勵,快來參與吧! 獲取邀請碼 →
原創文章
秉持著“文以載道”的原則,通過趣味解說漢字,傳遞中國古代的文化和智慧。
“文以载道”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周敦颐提出来的。
中国哲学说
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
或者
“无极生太极,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八六十四卦衍生万物。”
我们来看看“文”字的写法:一点、一横、一交叉。是不是就如“道生一,一生二”,或者“无极生太极,太极生两仪”的变化? 其中两仪相交的,由此而衍生万物。文字结构和各种组合也同样承载了我们的文化和智慧。
我们现在一般将语言当作一个词用,其实语和言是有差别的。基本每个汉字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意思。如果一个字能表达的,为什么要用两字呢?
鸟语花香
语无伦次
语焉不详
沉吟不语
牙牙学语
燕语莺声
言之有理
一言既出
万言书
一言堂
一家之言
忠言逆耳
一言九鼎
我们小学学的是语文。:)
仁的构字右边是二,果仁也是阴阳两瓣,能化育生长。
孔子把“仁”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、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。让周围的人和事物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,就是仁德。这正如《道德经》所说的“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”
母亲对孩子的爱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仁德。祝天下母亲节日快乐!
但如果将我上下分开,是”找一”。找一就是完善自我的过程,既是理又是法。认知合一无碍,就有智慧;知行合一,就有执行力;形神合一,就能气血流通。
由下而上代表逆求,又蕴含着道家“顺成人,逆成仙”的思想。最后让我们看看《老子》中的一:
天得一以清,
地得一以宁,
神得一以灵,
谷得一以盈,
万物得一以生,
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。
如果通过切磋,比试来找出自己不足,而去完善自我,这是好事。“子曰: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”
但如果想着要盖过别人的心态去比试,那就错了。好与不好全在一念之间。
说到这里,想起西游记中降伏黑熊怪的一段。孙悟空在半道中打死了前去参加黑熊怪“佛衣会”的凌虚子,然后建议观音菩萨变作凌虚子去见黑熊怪。菩萨以心会意,以意会身,变得丝毫不差。悟空看了,拍手道:“妙啊!妙啊!是妖精菩萨,还是菩萨妖精?”菩萨笑道:“悟空,菩萨、妖精,总是一念。” 悟空心下顿悟。
“止戈为武”, 《孙子兵法》云:“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者也;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” 小到个人,大到国家, 打往往都不是最好的选择。现代很多军事和政治战略都用上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,如威慑,预防性外交,合作安全等。其实我们祖宗造字时就已经将极高的哲学智慧融在了字当中。
最后,让我们在再来欣赏一下杜甫威武的《前出塞》
挽弓当挽强,用箭当用长。
射人先射马,擒贼先擒王。
杀人亦有限,列国自有疆。
苟能制侵陵,岂在多杀伤!
其实这主要是从细微的角度讲,有了人为的意识和杂念就不能很好照见真我,也不能很好地反映事物。就如湖水有了涟漪,映像就不太真实;有波浪,就完全扭曲了。
举个例子吧,王宗岳的《太极拳论》中有言,“由招熟而渐悟懂劲,由懂劲而阶级神明“。懂劲就是在极安静(指内心的安静)和专注状态下对对方的感知,这时任何人为的猜想和攀缘都是伪信息。到了懂劲就能达到”彼不动,己不动,意在彼先; 彼一动,己先动,力在彼先“。这里无为和有为的关系都有了。无为方能感而遂通,才能更好地指导有为。高妙的武功就是“静若处子,动如飙风”。
在故事中我们经常能听到“辅佐皇帝”这个说法,现在一般被理解成支持皇帝。 但如果单单是这样理解的话,就不能成为很好的臣子。辅是支持,佐是反对。皇帝的意见和行为有时要支持,有时需要诤谏。我们平时说做菜用佐料,就是为了和味。《道德经》有言“治大国,若烹小鲜。”讲的是伊尹辅佐汤王的故事。治国和做菜都要有趋近于和的本领。
这充分体现了中庸的思想,做事的最高境界就是恰到好处。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。” 在静室中打坐,可以去趋近中的状态;在世间办事,就要趋近于和。比如说有人在散布谣言,就应该怒而斥责之。这个怒的程度也要和当时的情况相适应。另外,这个怒是当下应景而发,和于当下。不要回到家还气鼓鼓的。念发而心空,与明镜当台,物来则现,物去不留相适应。
我们能主动做的就是放下,说到放下就想起一个经常被引用的故事:
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,途遇一条河,看见一女子正想过河,却又不敢过,犯难之际,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过了河,然后放下该女子,即与小和尚继续赶路,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:“师傅今天怎么了?竟背一女子过河?” 就这样一路走一路想,最后终于忍不住了,问道:“师傅,你犯戒了,不是说出家人不能近女色么?那你怎么背了女人?”老和尚对小和尚说:“哦,我早就放下了,你还背着啊/?”
放不下,就滋生烦恼,随之而来是各种负面情绪,如郁闷,妒忌,憎恶,嗔恨等等。
放下了,自然就轻松通畅。万缘放下,身自寂虚。这既是一个方法,更是一种境界。
· 对于是非,自己心里没有清楚的判断,对于一些事情“是非难辨”,因此“疑惑”。
· 对于选项太多的时候,心里拿捏不定,面对“五花八门”的选项,因此“迷惑”。这也是现代人经常感慨的。曾经有一位朋友失去工作的时候,告诉我“That is fine,I need to find a job. ”经过一轮的找工作,他同时拿到了两个工作机会,他又告诉我“Here is the problem, I have to make a decision.” 面对华山一条路,人们往往能集中精力,走下去。但是面对岔路,人们容易迷惘,心里就有“惑”了。
孔子说“四十而不惑”,意思是他到了四十岁,正是他居齐三年后,失望地返回鲁国重拾教鞭之时。那时候,他觉得自己已经不再“迷惑”,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。我们是否也可以达到这种境界,在四十之时,不再“迷惑”于走怎么样的职业道路;不“迷惑”于用怎样的方式生存;不再“迷惑”于各种人际关系如何处理。这需要有对之前人生阅历的梳理和思考,才能做到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。
奴心为“怒”。奴隶主可以对奴隶随意发脾气。同样的,放纵情绪去奴役自己本心就是怒。西游记中有一回叫“盘丝洞七情迷本”。七个蜘蛛精代表七情,如果被情丝缠困,本心就不得自由。七情中怒对人的健康的伤害最大。《素问》说”怒则气逆,甚则呕血及飧泄,故气上矣“,气可养人,气可伤人,气可死人。更重要的是郁怒时,肝火上升,可使精神混乱,失去理智。有言道”嗔是欲中火,能烧功德林。“ 细究怒的根源,无外乎以下几种:
(一)私欲未遂,总是想着自己要如何如何,一旦不顺意,就大发雷霆,从而失却本身中和之性。这时就要用“恕”,如心就是如他人之心。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想想。《道德经》言”以百姓心为心“是也。
(二)能量不足,有人说”发怒是无能的表现“。有时候,当工作过于忙碌,回到家里,孩子拉着要一起玩时,也会变得烦躁而发怒。这时我们要意识到是自己气不足,应该赶紧休息。
(三)迁怒,如受了老板气,不敢对老板发怒,回家对老婆孩子发脾气,这就是迁怒。“怨天尤人”是迁怒的另一种变异。特点都是想往外找原因。“没有任何借口”是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,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。在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中,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是“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”。相比“没有任何借口”的无情,“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”显得更有智慧和深度。人在宇宙中是很渺小的,绝大部分事情我们都没有能力去控制和改变,而我们却可以通过改善自己,从而与周围的环境更和谐。遇事用智慧去解决,将眼光放远一些。“不迁怒, 不贰过”是孔子盛赞的美德。
(四)受到凌辱。这时正是帮助和检验一个人修养的机会。 古人说“不拨一于情,能如是则能得之于内者也。”此时刻,关键是自重,要把自己的精神用来守护自身的气,不要轻易发放出来。外界任何刺激都能不动心,则情绪自然平稳。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常戚戚”,时时处处培养、保持坦荡之情,去掉戚戚之心,自然心胸开阔,内心愉悦。
上大下亏为之“夸”。有的人理解为“一个人因为“夸”了,就会吃大亏。”其实,“夸”字内含着我们中国人的风水哲学呢。
说起中国的风水,其本质就是事物之间的时空位置和次序,决定了事物的特性和发展变化。有了现代的科技知识,风水就容易理解了。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:
· 从微观来说,不同的质子、中子,电子排列决定了不同的原子性质;不同的原子排列,决定了不同的分子性质。同样的,不同的DNA排列结构,决定了不同的生物种类和特性。
· 从宏观来说,星体的演变和运行也是由它所处的时空位置决定。
与“否卦”相反的就是“泰卦”,正是《道德经》所言“虚其心,实其腹”的状态,心要谦虚灵明,腹部丹田气要充足。这样就能避免傲言,傲行,傲貌,而修养出傲骨,就是内在有能量,遇到困难,压不倒,折不断,坚韧不拔。有此状态自然通泰吉祥。
我们看宏观和微观的风水,都容易明白时空位置决定事物的特性和发展变化,但是往往忽视了自身周围的风水,身边每一个事物,人和信息都对我们产生影响,譬如:
· 整洁的房间,给自己带来愉快心情,还提高工作效率。
· 良师益友,能使人生顺利
· 让自身的神气各守其位,自然延年益寿
· 多与正能量的信息混化,心就清虚灵明。
其实“活”字还隐藏着一个秘密的养生诀窍。活字拆开来就是“舌水”,舌上的水就是唾液,或称津液。它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。
既然津液是长生酒,是玉泉琼浆,所以“活”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“千口水”,就是告诉我们要多咽津液。唾液作为可被身体自动分泌,又能被人主动调节的体液,我们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养生。
自明吾心即是“悟”。
历代已经有很多大德的精辟论述,我们简要摘录以图共学:
沩山灵佑禅师曰:“今人一念顿了自心,名之为悟。”
马祖道一禅师云:“不了时是迷,了时是悟。”
圭峰宗密把悟和禅结合起来:“一切众生本觉真性,亦名佛性,亦名心地,悟之名慧,修之名定,定慧通称禅那。”
明朝禅宗大德憨山大师:“若一念妄想顿歇,彻见自心,本来圆满,光明广大,清净本然,了无一物,名之曰悟。”
万鹿园结合儒家格物修持谈悟:“圣贤功夫,莫先格物,格物者,格吾心之物也,扫荡一切,独观吾心,格之又格,愈研愈精。到得顿悟本来则彻底明净,不为一切情景所转,如镜照形,镜无留形。”
岭南明儒卢冠岩先生对悟作了精辟的论述:“悟非意见想象,此心生机也。生机发动,则有自然之觉,唯澄心凝虑,生机潜通,是自然有的。……然后无思无不通。”
神秀和慧能的两首诗分别描述了悟前渐修和悟后的状态:
渐修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
悟后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佛性本清静,何处惹尘埃。”
最后,想说一下悟是一种真实状态的体证,而非语言的论述。禅宗之前的大德僧肇在《肇论疏》中云:“见解名悟,闻解名信。信解非真,悟发信谢,理数自然,如果熟自零。”
课程顾问微信号
TongLeChinese
Email